中国方言多少种音(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研究)

2023-10-16 16:10:03 61
admin

北京语言大学王立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研究》(项目批准号:12CYY00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沉丹平。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的语言资源极其丰富,有5大语系135种语言,汉语10大方言,68个小方言,还有无数的小方言、方言。在各种语言资源中,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人口超过12.8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语言。声调是汉语的重要特征,也是汉语研究的重要领域。声调演变是汉语方言中最重要的语音变化现象。因此,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的研究是汉语演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这对于了解汉语方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汉语的形成、现状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有研究来看,过去由于资料有限,声调演变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点或单一方言,且大多是碎片化的。缺乏全面综合的研究,难以从整体角度分析汉语方言的声调演变类型。检查。本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范围和调查对象过于狭窄的局限性。它利用“汉语方言图谱”项目调查的930个地点的资料,结合研究团队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语料数据,分析汉语方言声调的演变。对此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三个反映汉语方言声调轮廓和演变信息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包含930个汉语方言点材料,构成了本成果的研究基础。该成果的研究意义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题新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成果通过与中世纪发音的比较,对汉语方言的声调演变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同时,还对重要的声调分化现象、声调归并现象、连声、语法声调变化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研究对于展示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汉语语音演变的共性和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2)资料丰富、翔实、可靠。该成果对全国930个方言点的调查材料进行了大量细致的修正和加工,整理成三个声调专题数据库,为项目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成果大规模利用《汉语方言图集数据库》的资料,研究汉语方言的重要音变现象。除《汉语方言图集数据库》外,这些资料均未公开发布或出版。此外,课题组负责人和成员还对河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澳门、独龙江、云南等地区的语言、方言资料进行了现场调查或核实,特别关注比较特殊的声调演变现象,揭示了一种新的声调演变类型。

(三)研究视角和方法新颖、独特。该成果运用地语言学绘制方言特征图的方法,绘制了28种反映声调演变类型的方言图,并解释和解释了它们所表现的地理分布类型。它还借鉴或使用语料库数据库和语音实验。研究方法和结果丰富了研究结论,可为同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二、研究结果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从研究内容和视角来看,该成果提出了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的概念体系。正文除第一章“引言”和最后一章“结论”外,共八章。其中,第二章至第六章探讨声母和韵母的发音特征,分别包括“清清分”、“全清分”、“送气入声分”、“尾韵分”和“韵母分”。差异化因素;第七章至第九章分为三个专题,即“汝声调的演变”、“河北唐山秦皇岛方言声调演变专题研究”和“独龙语声调演变专题研究”。这三个话题分别从汝声开始。 《声调的演变》探讨了汉语方言声调的融合现象,考察了河北唐山方言、秦皇岛方言的连声调的演变类型及其与单字声调系统的互动效果,考察了河北八坡方言的声调现象。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探索影响语调起源和变化的其他因素。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和结论,分别从“声调分化类型”、“入声演变类型”、“连声演变类型及其与单字声调的互动关系”、“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论述。造成这一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声调演变类型”。

1. 声调区分的类型

(1)“浊音辨声”是汉语方言中最常见的声调辨声方法,其本质是“浊音变声调”的现象。清、浊的古四声在汉语方言中各有特色。例如,古平声主要分为两部分:“清平——卓平”。声调能否分阴阳,是官话、晋话和东南方言的显着特征之一。古代“清浊不分”的地理分布在长江流域;阴声比阳声高的就是汉语方言的声调值。初始特征也是重要特征。 “阴低阳高”是清声母清后的新变化;汉语方言中的蜀声以“去声”最为常见,其次是“平声”和“上声”,入声以“短声”为主流。

(2)“全浊音”有两种类型:“自主型”和“其他变体”。目前地域分布最广的是古上声、入声的清声,属于普通话的音变类型。它逐渐传播到东南方言。受影响的东南方言有丰富的演变方式,可能是“声母分浊化为另一声调”(如闽语),也可能是“声母全浊化为另一声调”(如粤语平话),有的方言是“全浊声母和亚声母声母都有自己的声调”(如客家话)。

(3)“气流分割”的本质是“气流入调”。汉语方言中有“[ph]类声母吹调”、“[bh]类声母吹入声调”、“[b]类声母吹入声调”。 “调”有三个表现形式。从送气曲与非送气曲的对比来看,送气曲的起点低于非送气曲,且送气曲多为上升曲,由此可见高音调比低音调更有可能产生空气供给的曲调;同时,高平调、高短调、高上声、中上声比其他声调更容易引起送气入声。

(4)“声韵”的条件包括声韵母的音值、声母韵母的有无、鼻韵母韵母的有无。同时,通过与周边方言的对比研究和语音实验的相关结果表明,韵尾入声的声音变化包括非助尾入声、助尾入声、前助尾入声、前助尾入声等。成声调或后助词尾成声调。

(5)“元音划分”有“高短元音低长元音划分”、“高元音低元音划分”和“元音复合导致声调分化”三种类型。声调是由于低元音、长元音或复元音对声调的影响而引起的。

总之,声母和韵母的发音特征对汉语方言的声调区分有着巨大的影响。声母对声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韵母的演变类型丰富多彩,表现出声调区分方法的多样性。

2. 入声演变类型

在汉语方言中,尤其是官话、湘语,入声韵尾减弱消失,入声消失。古代的入声字现在又回归到平、商、曲等声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合声现象。通过本章的研究,汝声保留或部分保留的现象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山西及其邻近地区的晋方言;二是山西及其邻近地区的晋方言。另一类集中在东南方言区,包括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和毗邻的东南方言。这一地区显示出声调的早期出现,与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有很强的对应性。入声的消失速度和方法与古代声母的清晰、发声形成了较为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青如、拙如的古读类型来看,青如字现读有458个点,现读青如字中有印如,青如字有28个点已部分阅读。阴入,有的发其他声调;而“卓如”字现在的茹声读音只有376点,无论儒声是否分阴阳,还有51点,可见“卓如”字是最先失韵而结束的。并与其他音调合并。外貌。同时,在一些清朝率先放松的地方,阴阳的平衡往往呈现出“低阴高阳”的样子。上述现象表明,“低调”似乎更有利于语调的消失。

(2)从声调的融合方式来看,入声分阴阳的方言中,存在着明显的阴入归阴声、阳入阳归阳声的演变规律。考虑到吴语仍保留浊声母,且声调按照“清-清”或“清-虚”的模式进行,“清-空声”是声调的重要融合机制之一。在中国方言中。

(3)从汝声归并方向来看,“入桂平声”是汉语方言汝声演变的重要规律。在输入声调不分阴阳的方言中,“如声归阳平”最为常见。在输入阴阳声的方言中,“清如归阴平”和“浊归阳平”分布范围最广。这表明,在入声消失的方言中,大多数方言的早入声音高值与平声的音高值比较接近。另外,与此相对应的,“来声回声”,特别是“分虚进回声”,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较为宽广的连片分布。

3、连读声调的演变类型及其与单字声调的交互关系

第八章《河北唐山秦皇岛方言声调专题研究》分为“概述”、“单字声调”、“非软二字连续声调模型”和“安静二字声调”四个部分。字符连续音模型”。研究观点如下。

(1)唐、秦方言目前有四声和三声两种声调。音调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单字声调体系中,三声方言大多呈现出“现代平声不分阴阳”的样子(昌黎大格庄除外(阳平、上声合流处除外),总体而言,四声方言的分布比较广泛,但根据软声连声模型“声调还原”的结果,来声消失后,唐秦地区的三声方言大多原本分布在五声方言中,平声分为阴阳,去声分为阴阳,是单字调体系中的独立声调。

(2)从声调合并的速度来看,非轻柔二字连声模式的合并速度最快,其次是单字声调的合并。二字组软调的语气变化最慢,保留了唐朝的风格。秦方言的早期声调值。从上述演化关系来看,唐秦方言的早期声调类型和声调值可以从青声二字组的声调模式来构建。与软声连声模式相关的是“儿化变调”现象,即阳平字在三声方言和少数四声方言中的声调与单字声调不同。由于唐、秦方言的儿化声晚于轻声的出现,所以卓平字的儿化声正是早期的阳平声。这也是音型恢复和音值恢复现象的体现。

(3)从单字声调与声调融合的动因来看,唐秦方言的阴阳平融合现象是一种“自主”的音变。这种声调合并现象可能是连读声调对单字声调和声调合并的影响。唐秦方言的阴阳融合现象可能是一种“异变”音变,即在唐秦早期地区,方言有两种类型:“曲唱一式”又“曲声分阴阳”,而“曲声分阴阳”。 “一类声调”的方言显然是主导方言。在它的影响下,取消声调、分阴阳的方言都融合成了单字声调。但在软音连读模式中,依然保留着曾经阴阳两隔的痕迹。

4. 词汇和语法因素引起的声调演变类型

第九章“独龙语声调演变专题研究”描述了汉语的相对语言独龙语八坡方言的声调现象。由于独龙语正处于声调起源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独龙语的研究来回顾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其他类型和机制,并进行语言类型的比较研究。本章分为“概述”、“独龙八坡方言声调”和“独龙八坡方言词汇”三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独龙语八坡方言的原生词有4个单音节声调,其中[5]声调为短声调,出现在停尾韵音节中。不间断尾韵音节包括[53][55][21]三种调值,这说明“尾韵亚声”现象与汉语和独龙语有共同之处。

(2)降声[21]的声调值不稳定。单词中有[21][221][332][33]等多种变体形式。在单音节词中,常以[55]声调构成。自由可变读数,表明[21]是后来的音调值。然而,[21]和[55]可以区分语法含义,并且在语法层面上并不混淆。这表明[21]可能已经从语法声调演变为单词声调。

(3)独龙语动词的形态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语音现象中出现的语法声调[335],是语法内部的曲折。语音学中的长元音会导致语调和音节断裂。结果。

(4)独龙语也有连读声调变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前变”上。双音节词的节奏是“前弱后强”,即前一个语素单独发音时如果发高声,则将其作为双音节的第一个音节。音节,声调将变为低去声或中平声。

3. 结果的价值

研究结果与中世纪发音进行了比较,全面考察了汉语方言的声调演变现象。利用地语言学绘制方言特征图的方法,显示了各种声调演变类型的地理分布,并对各种声调演变进行了分析。对类型的分布特征、扩散方式、演化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这对于展示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进程、探索汉语语音演变的共性和个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还可以指导特定方言调查中的语音分析,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汉语资源保护工程”的语言数据库建设、语言类型归纳与分析、语言特征图绘制等方面。意义和应用价值较强。

丰富多彩的中国方言一直是延续中国人民本土文化遗产、表达家国情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从语言承载文化的角度来看,对汉语及其方言的研究,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研究团队对汉语方言中存在如此复杂的声调演变现象感到惊讶。另一方面,当他们逐渐理清各种演化类型及其背后的演化规则时,他们不禁感叹汉语语音结构的复杂性。精美的。因此,相信这一结果所揭示的汉语方言的声调演变类型,经过与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探讨和探讨,也将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价值。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文化自信。

收藏
分享
海报
61